扫码关注微信
幼儿生长发育进入1岁10个月。在此阶段幼儿的体重身高都比上一个月有所发展。牙齿数也变多,运动能力、情感表达能力也逐步加强,开始学会独自思考问题。不期望家长过多干预,开始喜欢与其他人玩耍,尝试建立自己的人际交往,在幼儿发展到1岁10个月时,家长需要注意哪些营养和教育问题呢?
进入1岁第9个月。幼儿的运动能力越来越稳定。双手的配合能力也越来越强。这个阶段的幼儿能够回答简单的提问。满20个月的孩子,大多能说3-5个字的句子,注意力不够集中。快2岁的幼儿,可以随心所欲地干任何事情。能双手配合,把不同形状的积木插到不同的孔内。能用拇指和其他四指握笔,幼儿甚至能够凭借自己的想象画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。以用一只手拿着小杯子很熟练地喝水,幼儿可能也会自己穿衣服、洗手、擦手或在别人的帮助下刷牙。
男婴:体重9.4~14.7kg,身长80.2~91.9cm,头围48.2cm,胸围49.4cm
女婴:体重8.6~14.0kg,身长77.5~89.8cm,头围47.1cm,胸围48.2cm。
宝宝能力发育指南:
语言能力:
1、理解与联想。幼儿开始理解妈妈的语言,产生联想并做出相应动作。
2、看图说话。幼儿会看着图画书讲故事,其实更接近看图编故事。
、接受标准语言。幼儿喜欢父母一字一句,语音清晰。
4、声情并茂地使用语言。
5、词汇量。大多数幼儿掌握了200~300个词汇,有一半幼儿会使用300个以上词汇,有大约半数幼儿会使用3~5个字词组成的句子。
运动能力:
1、喜欢爬高,会借助不同高度的物体爬向高处。
2、能够按照妈妈所指的方向把手中的球扔过去。
社会适应:幼儿喜欢独自做一些事情
尿便管理
不要让幼儿长时间蹲便,也不要让幼儿养成蹲便盆看电视、看书、吃饭的习惯。长时间蹲便盆不但不利于幼儿排便,还有导致痔疮的可能。蹲便盆看电视会减弱粪便对肠道和肛门的刺激,减慢肠道的蠕动,减轻肠道对粪便的推动力。让幼儿长时间蹲便盆是引起幼儿便秘的原因之一。 睡眠管理
这个月龄的幼儿,能够靠自己的努力保持清醒,困也不睡。如果这样,那你就耐心地陪幼儿玩一会儿,只要别疯玩,尽量找能够让幼儿安静下来的游戏或故事。幼儿可能会假装睡着了,这是幼儿在和妈妈做游戏,而非有意欺骗妈妈。
教会幼儿使用便盆 有的孩子快2岁了还是根本就没使用过便器,多数孩子从1 岁半左右开始使用便器,是因为孩子能坐到便器上稳稳当当地排便。即使到了1 岁半,将便器作为排便的道具来使用,也只是大便的时候。
看着满地跑的孩子,大人真是开心,但是端详久了,很多妈妈爸爸却发现孩子双腿总是并不拢,是不是"罗圈腿"呢?
判断方法:
让孩子仰卧,然后用双手轻轻拉直幼儿双腿,向中间靠拢。正常情况下幼儿的两腿靠拢时,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是并拢的,如果有间隙,就应引起重视。如果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的间隙超过10厘米,很可能就是罗圈腿了,应马上带孩子就诊,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,进行骨科矫正治疗。
2岁孩子有时会有轻度膝外翻或膝内翻也正常,大多能在生长过程中自行纠正,无需担心。
造成罗圈腿的原因:
造成孩子罗圈腿的原因很多,如软骨营养障碍等,但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为多,早期以多汗、易惊为主要症状,如不及时纠正,会影响骨骼发育。佝偻病患儿长到1岁左右,学站学走路时,腿部难以负荷身体的重量,就会导致下肢朝外侧弯曲而形成罗圈腿。
日常生活要注意:
不要给幼儿穿较硬的鞋。
在幼儿自己没有自发性的情况下,大人不要督促幼儿过早、过久地站立和学步。
1.养成幼儿文明排便的好习惯
1.幼儿紧张会导致便秘:幼儿情绪紧张或焦虑,有可能影响植物神经稳定性,间接影响肠道蠕动,导致幼儿情绪性便秘。
2.乳牙期的蛀牙会影响恒牙的生长:认为乳牙迟早要换掉,从而忽视乳牙的护理是不对的,乳牙期如果不好好注意护理,引起起蛀牙的话,不但幼儿痛苦,也会影响恒牙的生长发育。所以要给幼儿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。
3.有必要给幼儿做危险警示:以前幼儿太小,您告诉幼儿怎么做会发生意外,幼儿还听不懂,从这个月起,幼儿已经可以听懂了。在幼儿进行危险动作的时候,家长有必要给予幼儿警示,防止意外发生。
4.偶尔踮着脚尖走路也许是幼儿在玩花样:幼儿走路平稳以后,就会不停的变换花样,如果您偶尔发现幼儿踮着脚尖走路,那就是小调皮在玩花样啦。有时候幼儿走的太快,也会出现踮着脚尖的情况。
5、应该怎样批评和表扬幼儿
1). 不要对孩子"不自量力"的自我评价过度反应。那不是"不谦虚",更不是"狂妄自大",那是孩子自我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必经之路。
2). 孩子为自己的长处而骄傲,是自信心的表现。孩子可以为自己的长处而骄傲,但绝对不能自满,更不能不尊重他人。
3). 有时候,孩子没有意识到你所说的"缺点"是"缺点",反而会认为你是在"吹毛求疵"。你需要冷静,反思一下你的看法,试图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想一想问题。
4). 坐下来,与孩子一道客观地、冷静地把孩子的长处和短处一一列出来。并告诉孩子,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的道理。
5). 对孩子的进步、成长,哪怕只是一点点,也一定要及时鼓励。没有过度的鼓励,只有过度的批评。
6).如果非得要指出孩子的不足或错误时,一定要是分析性的,而不是简单的、粗暴的、埋怨式的。只会打孩子屁股的父母,实在是个失败的父母。能同孩子坐下来,在谈笑中教育孩子的父母,才是成功的父母。
7). 对非常缺乏自信心的孩子,可以适当地鼓励孩子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。
8).千万不要用一个模式去应对所有人。有的孩子一个暗示就够了,用不着批评;有的孩子给予鼓励才起作用,批评只能适得其反。父母一定要针对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,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。
不要以否定的态度对待孩子,像"这孩子太顽皮""他实在是太不听话"之类的话,只会对孩子产生消极的暗示,他会无条件地认同父母的评价,最后真的朝着暗示的方向发展。 要本着"积极暗示原则",给孩子正面的鼓励,孩子才会更自信,发展更好。
对孩子提出的问题,耐心倾听,如果你回答不了,老实告诉他。让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,打消他对别人的敬畏心理,从而增加自信。
现在的家庭教育理念普遍比较自私,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现象比较普遍,同时对孩子的包办现象比较严重,导致孩子普遍缺乏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。姚闻娟建议,其实父爱可以更宽广一些,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,眼界应该更高一些,要把孩子作为社会人来培养。
1、幼儿吃零食的问题。零食不是绝对不能吃,而且适当吃一些零食对幼儿是有益的。关键是选择什么时间,什么食品作为幼儿的零食。其实所谓零食就是给幼儿在一日三餐之外再加一到两顿点心。量要少,质要精,要有计划、有控制。注意一是时间不能距正餐太近,二是以水果、点心为主,避免高热高糖。
2、可以在两顿正餐之间给幼儿制作美味精致的点心,一天可以给幼儿制作两次,绿豆泥汤、牛奶加饼干和苹果、豆沙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。
3、千万不能给幼儿吃一些垃圾食品,果冻、油炸食物、巧克力、糖果等都会损害幼儿消化系统,影响幼儿牙齿健康。
4、这个月龄的幼儿,很少会发生病理意义上的偏食,更不会真正得什么厌食症。偏食多是一时性的,是幼儿对新味道还不能马上接受。父母要耐心等待,这是避免幼儿偏食、厌食的最好方法。如果幼儿对某种食物太偏好了,就会拒绝另一些食物,这样就发展成偏食了。偏食会导致营养不均衡,所以,父母要适当调整幼儿对某种饮食的过度偏好,避免偏食现象发生。
吃饭对幼儿来说,不单是为了吃饱,幼儿喜欢在吃饭过程中有亲情、有温暖和快乐。幼儿喜欢和家人一起吃饭,喜欢吃妈妈做的饭。
1、鸡蛋什么样
玩法:准备一个煮熟的,给孩子摸一摸,知道鸡蛋是圆溜溜的。然后妈妈和孩子一起剥鸡蛋,同时说儿歌:"小鸡蛋,圆溜溜,磕一磕,剥一剥,幼儿吃了身体壮。"剥开鸡蛋后,妈妈和孩子一边吃,一边指导孩子观察蛋黄、蛋清。
2、幼儿知道好与坏:
幼儿喜欢听大人讲故事,大人可以利用故事教给幼儿简单的是非观。
3、分清你和我:
很多幼儿习惯用"你"来指代自己,这个游戏练习幼儿转换代名词,让幼儿学会把"你"变成"我"。
4、跨圆圈真好玩:
这个游戏能让幼儿跨步行走,学会保持身体平衡,为以后正常行走做准备。 妈妈拉着幼儿的手,从最下面一阶台阶往上爬,当站在第一阶时,妈妈开始用最低的声音唱第一个音符——DO;当站在第二阶台阶上时,妈妈唱——RE......以此类推,一直唱到高音——DO。然后转身,领着幼儿一起下楼梯,这时从刚才的高音DO开始唱,接着逐级下楼梯,从高音DO唱到低音DO。如果妈妈的音准不错,又比较有创意的话,还可以把音阶填上歌词,或者用简单的象声词,如:bang、la等代替音阶的唱名。增强幼儿练习上下楼的趣味性。
游戏目的:锻炼幼儿上下楼梯的技能,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及全身协调性,同时让幼儿感受音阶的高低变化。
孩子牙齿缝过大需要矫正吗
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"乳牙间隙",发生率很高,不需要医学干预。之所以有这么多幼儿的乳牙都会出现这种情况,那一定有存在的意义,有学者认为,间隙性乳牙比无间隙性乳牙更有利于恒牙的生长发育,利于恒牙的咬合功能正常形成。
孩子现在可以上幼儿园了吗?
此时上幼儿园可能会养成正常的生活习惯和秩序,但孩子一定是会付出相当大的心理压力的代价。 三岁上幼儿园才是最恰当不过的。
幼儿几岁可以吃驱虫药?
两岁以上都可以。但是不要太频繁,一般一年一次,因为驱虫药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。可选用"肠虫清"200mg,晚上睡前服用,一次即可。还可以选用甲苯哒唑,阿苯哒唑等。
幼儿为什么会憋着尿便?
排便受到幼儿情绪的影响,当幼儿焦虑或发脾气时,会拒绝排便,当幼儿恐惧时一会拒绝排便。如果幼儿憋着尿便不排,妈妈不要急躁,要安抚幼儿,让他安静,放松紧张的神经。
幼儿为何情绪总不稳定,一会高兴,一会生气?
幼儿的情绪常常不定,刚才还高高兴兴的,一会不知为什么突然撅起小嘴,或发起脾气,或有些沮丧。这些情绪是幼儿自我意识提高的表现。无论是正面的,还是负面的,父母应该欣然接受幼儿的情绪变化。